2025年中国·宁波(江北)慈孝文化主题月活动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白岩松应邀到访千年古县城慈城。时隔8年再临慈城,白岩松在接受江北全媒体中心记者采访时直言,此次行程是“为冯骥才老师的故土情怀添砖加瓦”,更深度解读了冯骥才身上“家庭之孝”与“文化之孝”的双重底色,揭示慈城慈孝文化跨越千年的传承密码。

白岩松接受记者采访。徐烽 摄
“这次来慈城,是一份没法拒绝的邀请。”采访伊始,白岩松便道出此行的核心动因。他与慈城的渊源可追溯多年,而此次行程的关键,在于与冯骥才的忘年之交,以及对抱珠楼这一文化地标的特殊情感。
据了解,抱珠楼作为慈城重要的藏书文化载体,其重建凝聚了冯骥才的大量心力。这位祖籍慈城的文化大家,始终对故土怀有深切牵挂,而白岩松作为冯骥才的忘年交,深知这份故土情怀的重量。白岩松说,此次参与捐书仪式,便是想为冯骥才的努力“添一点小小的火光”,以书籍为媒介,帮故友圆一份对故乡的期待。

白岩松接受记者采访。朱海升 摄
“我们一提到慈城,都会提到慈城的慈孝文化。我觉得祖籍慈城的冯骥才老师,恰恰代表的就是这种慈孝文化。”白岩松深刻剖析了冯骥才与慈城慈孝文化的精神契合——这种契合,既体现在对家庭的温情坚守,更延伸至对文化遗产的无畏守护。“冯骥才老师本身,就是慈城慈孝文化最生动的体现者。”白岩松回忆,冯骥才的母亲生前享年106岁,在母亲在世的多年里,无论工作多繁忙,冯骥才总会在母亲生日当天中午赶回家,陪老人吃一碗面。“在他看来,生日是必须隆重纪念的日子,这份牵挂与陪伴,就是最朴素也最真挚的孝。”白岩松认为,这份“家庭之孝”是冯骥才作为慈城人的底色,也正是慈城千年慈孝文化在当代的鲜活缩影。

抱珠楼捐书仪式。徐嘉杰 摄
更让白岩松敬佩的,是冯骥才超越家庭的“文化之孝”。上世纪90年代,面对推土机下岌岌可危的文化遗产,冯骥才毅然暂停了自己的绘画与写作事业,全身心投入文化遗产保护。“那时候的他,就像在推土机前伸出胳膊的‘阻拦者’,顶着压力坚持。”白岩松感慨,正是这份坚持,让文化保护逐渐引发社会乃至中央的高度重视,“如今我们对文化的珍视,正是他当年期待的模样——这何尝不是一种孝?这是对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的孝,是对民族根脉的守护。”在他看来,冯骥才的“双重新孝”,恰恰是慈城慈孝文化的当代延伸。

白岩松为抱珠楼捐书。
白岩松此次的慈城之行已画上句点,但他带来的对慈孝文化的深度解读,却为此次慈孝文化主题月增添了厚重的文化注脚。正如他所言,当“家庭之孝”与“文化之孝”相遇,千年慈城的孝文化,便有了穿越时光、连接当下与未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