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中国・宁波(江北)慈孝文化主题月盛大启幕。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侯晓蕾与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万曼璐,循着青石板路走进这座千年古城——一位以艺术之眼解读建筑里的慈孝秩序,一位以人文之心挖掘文化里的双向温度,在“活态传承”的古城肌理中,解锁慈孝文化更立体的模样。
建筑是“立体的慈孝书”
“慈城是一座从历史中走来的鲜活之城。”这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侯晓蕾时隔多年再次探访慈城时,最鲜明的感受。
不同于其他古镇的“复刻式重建”,慈城的双棋盘街巷肌理仍清晰如初,前厅后宅的院落格局、高墙深院里的“长者房”布置,甚至街角留存的孝子井,都在默默诉说着“敬长”的礼仪。

专家调研慈城(身着黄衣者为万曼璐,右四为侯晓蕾)
侯晓蕾进一步解释,“前厅待客显礼仪,后宅住人藏温情,长者房往往朝南向阳,这些空间设计不是偶然,是把‘长幼有序、孝亲敬长’的文化逻辑刻进了建筑基因里。”
而此次走访中,最让她惊喜的便是抱珠楼的活化——这座古藏书楼没有被圈起来“仅供参观”,反而成了读书会、慈孝讲座的举办地,老人在这里读古籍,年轻人在这里聊家风。“文化不是躺在玻璃柜里的展品,是能让人触摸、参与的生活。”侯晓蕾说。
慈孝是“双向的奔赴”
“‘慈城’不叫‘孝城’,这一字之差,藏着最核心的智慧。”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万曼璐从地名出发,点出了慈孝文化的深层内涵。
深耕古文字研究的她指出,“慈”字的声旁“兹”本身就有滋养、生长之意,“因此慈孝不是晚辈单向的奉献,而是长辈以‘慈’滋养、晚辈以‘孝’承奉的双向奔赴。”
在她看来,这种双向性恰如慈城本身:古街与居民彼此依存,历史与现实交融共生,才成就了一座依然“活着”的古城。

万曼璐
万曼璐特别强调,慈城最珍贵的特质在于“文化的在地性没有断裂”。与许多仿古重建的古镇不同,这里的街巷肌理、建筑形制都保留着原始样貌。“走在青石板路上,仿佛能触摸到百年前的生活气息,那种真实的‘代入感’,是任何新建古镇无法给予的。”
她还以捐赠给抱珠楼的新作《千古家书》中的故事为例:陶渊明在《与子俨等疏》中期望子弟和睦友爱、向贤向善;梁启超家族“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佳话,背后是父“慈”引导与子“孝”奋发的双向滋养。“这些家风故事,在慈城的街巷空间中依然能引发共鸣。慈城不仅是一个地理名称,更是一片滋养慈孝精神的文化沃土。”
在传承中寻找当代答案
如何让千年慈孝不被符号化,而是真正植根于现代人的生活?两位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到“生活现场”的重要性。
侯晓蕾建议:“比如一口古井,我们不必仅立一块冰冷的‘文物牌’,可以运用AR技术重现古人‘汲水孝亲’的场景;或在古街沿线设置互动装置,让孩子们通过拼图、插画了解董黯汲水奉母的故事。”

侯晓蕾
侯晓蕾表示,艺术活化不应“为创新而创新”,像抱珠楼这样“先保护原貌,再注入新功能”,才能真正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让年轻人愿意停下来,听建筑说故事,这才是最好的传承。”
对于如何避免慈孝文化流于形式,万曼璐的答案蕴藏在慈城的日常中:“不用刻意搞‘评选’‘展览’,关键是营造‘文化土壤’。就像这里的孩子,从小听董黯的故事长大,看父母对老人孝顺,逛古街时触摸的是‘孝亲’的建筑,这种耳濡目染,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慈城的好,是让慈孝从‘文字’变成了‘生活’。”两位专家的感受异曲同工。在这场漫步里,她们用各自的专业视角,让千年慈孝文化有了更清晰、更温暖的模样,也让更多人明白:真正的传承,是把“慈”与“孝”的心意,融进日常的一茶一饭、一言一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