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夏法治观察网!

华夏法治观察网

日本是怎么把捡垃圾捡成了文化软实力

  日本队回家了,带着本届世界杯收获的超高美誉度。

  特别是,日本球迷赛后捡垃圾这个话题,不出意料,几乎在每场日本队的比赛结束后,都会刷屏一次朋友圈。

  不吹不黑,作为一个90后,似乎从我还是个光荣的小学生开始,就总是在一些国际赛事之后,听闻关于日本人高素质的种种事迹,尤其是他们随身携带垃圾袋,赛后清理垃圾这件事。特别是近几年,捡垃圾这一高素质行为似乎越来越成为日本人的专属logo。

  我们一边羡慕别人,一边自愧不如,然后每次刷屏式的反思后得出的结论,也不过就是几句无关痛痒的“向他们学习”,然后在新的场景中继续羡慕着日本在全世界新一轮的圈好感。

  在捡垃圾这个问题上,日本人的确是“专家”。

  关于日本的垃圾,无论有没有去过日本,你一定都在各种杂志电视上见识过日本人近乎严苛的垃圾分类手段,细致到连牛奶盒的盒身和盒盖都要分开整理。更“变态”的是,你可能很难在除了便利店以外的日本大街上,找到一个垃圾桶,更别说发现一个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的日本人。

  然而令人不可思议,且更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日本人的高素质养成,其实也就只短暂地花费了10年、20年左右。往回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日本人在全世界,都还是粗鲁野蛮的暴发户形象。

  1987年,美国《时代》周刊曾以“横扫全世界观光地的野蛮人”为题,报道了日本游客在国外旅行途中的各种野蛮行径。这些不忍直视的行为比如:

  为了留作纪念,直接把罗马元老院的大理石地板削下一块,然后偷偷带回家;在意大利的教堂拍照不关闪光灯,直接拍摄正在虔诚做忏悔的信徒;在德国的某处已经列为文化遗产的建筑上,偷偷刻上“XX信用金库到此一游”等等。

  是不是似曾相识?

  相似的场景还有买买买。2015年,日本各大研究机构和媒体调查评选出当年的年度词汇——“爆买”,来形容中国游客在日本商场、免税区疯狂购物的行为。殊不知七八十年代在全世界扫货的日本人,也一样震惊过世界,尤其是名噪一时的,在香奈儿和阿玛尼疯狂爆买的日本女大学生们。

  而这些跟历史有着惊人相似的行为,正是源于二战后,日本经济的超高速发展。

  战后的日本,除了因为粮食危机造成的短暂几年经济困难,到50年代初期,其国内经济就迅速恢复到了战前水平,60年代末,直接超越当时的西德,国民生产总值跃升为世界第二。而这段时期,处于昭和时代的后半段,也就是历史书里常说的,被视为工业化发展黄金期的,日本的战后经济发展神话。

  然而经济的发展并没有提高当时日本国民的整体素质,公共环境依然相当糟糕:

  比如大街上随手扔烟头垃圾、随地小便的现象比比皆是。现在去日本,偶尔还能在偏僻的小路边看到红色的“迷你鸟居”,这曾经是日本政府用来整治民众随地小便的手段,据说效果显著。鸟居是日本神社的入口,以区分神域和人类所居住的地界,是十分神圣的东西,信奉神道教的日本人不敢撒尿到鸟居上,于是迷你鸟居的设置也因此在当时由关西迅速推广到全国。

  再比如坐电车不排队,电车里也到处都是垃圾。六七十年代的日本人一定不会忘记曾经日本电车上的厕所,跟我们坐过的绿皮火车一样,当时在日本的电车上,排泄物是从电车上的厕所直接落到轨道上的,按规定电车进站和停车期间不允许上厕所,然而当时的日本人们很少遵守,这就导致了当时的日本车站内常常臭气熏天。

  加上因为有了钱,当时的日本人流行起海外旅行,种种不文明的行为被日本人带向全世界,因此有了80年代《时代》报道中“野蛮”的日本人形象。

  现在的日本社会,年轻人们时不时会被人吐槽为无所事事的“宽松世代”,而为此说教的往往就是奋斗在经济超速发展时期的上世纪的老人们,年轻人们也不甘示弱,他们其中一个有力的反击就是,这些来自昭和时期的人们,给全世界留下的“爱随地吐痰、小便、扔垃圾”的日本人形象。

  80年代,是日本国民素质提升的分水岭。在这以前,也有少量的几次小范围“整风”运动,但成效甚微,甚至到后期不了了之。

  比如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是日本国民素质开始发生改变的第一个契机。

1964年首都高速道路都心環状線

  为了不在外国客人面前丢脸,日本第一次在东京开展了大规模环境整治运动。政府组织定期街道清扫,在街头设置垃圾箱和痰盂,挨家挨户派发宣传单,呼吁民众垃圾扔进垃圾箱,吐痰一定要吐进痰盂里。可惜这对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并没有太大改善,尤其是对于小城市和农村来说。

  1970年,日本出版了一本《丑陋的日本人》,轰动一时,书中列举了当时日本人的种种恶习。结果作者高桥敷反而被民众责骂“滚出国内”。十年后,台湾作家柏杨写了一本《丑陋的中国人》,据说就是因为受到这本书的启发而来的。

  1973年,科幻小说家,筒井康隆,出版了短篇科幻小说《農協 月へ行く》,书中讲述了暴发户团体农协去月亮上旅行途中发生的很多不文明现象,来影射当时日本观光客的种种劣行。也因此日本人以前在海外的旅行团被谑称爲「農協ツアー」(农民旅游团)。尽管被欧美人视为没有教养的暴发户,但由于他们出手阔绰、挥金如土,还是受到了不少国家表面上的欢迎。

  直到从《时代》周刊的讨伐开始,国外对日本旅客的批判声越来越汹涌,才让日本人们慢慢从经济繁荣的洋洋得意中醒悟过来,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当然,让日本政府最终下定决心治理国内的“丑陋”现象,让日本国民彻底团结一心摆脱低素质形象,还是源于一系列“血”的教训。

  和大多数依靠重工业发展起来的国家一样,工业化前期的日本,各种环境污染也相当严重。当时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其中,发生在日本的两件格外触目惊心。

  一件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熊本县和新泻县爆发的“水俣病”,濑户内海沿岸企业无所顾忌的向大海排放含重金属的污水,导致周围市县相继出现畸形儿和各种怪病。

  还有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始终存在的大气污染,在70年代引发大规模的“哮喘病”,尤其是因为修建石化工厂,民众饱受呼吸疾病困扰的三重县的四日市,患病人数一度超过2000人,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许多患者因不堪病痛和空气的折磨而纷纷自杀。日本的大气污染甚至延续到90年代,90后的日本小孩还有过听到“外面发生雾霾,请不要出门”的警报,而不能出门上学玩耍的记忆。

  乡村“山赤水浊”,城市弥漫着“七色空气”,日益严峻的公害问题,困扰了日本几十年。全国各地住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公害诉讼运动,社会矛盾越来越激烈,日本政府不得不下决心治理工业污染。针对各项产业的法规因此而订立,生态治理和科技发展齐头并进。

  甚至到后期,提升国民环保意识也成为改善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街头取消摆放垃圾桶、严苛的垃圾分类制度等日本独有的风景,也正是在这期间诞生的。尤其是针对民众对公共环境破坏所制定的的惩罚手段,比如随地吐痰,罚款,并且会作为犯罪记录记录在案,还有不分类非法投放垃圾,罚款,最高甚至可判处五年监禁。

  可能连日本民众自己也想象不到,外国人的鄙视,和讽刺小说中叫不醒的日本民众,最终却因为这场环境保护的行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改变了。仔细算下来,现在我们印象中干净、整洁、国民素质极高的日本,其实也就是进入90年代之后的事情了。

  不到20年的时间,日本可以成功扭转自己的形象,甚至连捡垃圾也能成为在全世界圈粉的“软实力”,那么我们呢?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华夏法治观察网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华夏法治观察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责任编辑:飞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