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夏法治观察网!

华夏法治观察网

喝过这碗茶,你就是四川的人了

成都的人半条命,都是茶馆给的

  下午两点的成都,硬是上成了夜班的即视感。

  也难怪网友们纷纷吐槽:白天终于懂了夜的黑。

图/网络

  01

  走,去鹤鸣茶社吃茶去!

  周五的早晨,鹤鸣茶社里头,人还不是很多。

  昨晚下过小雨,地上还带着一份潮气,错落有致的木桌竹椅大抵是擦拭过,干净锃亮。

  虽然人多会显得有些挤,但各自都能保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本地茶客轻车熟路地选了岸边荫凉的位置坐下,招呼堂倌来上一杯茶,再叫上一两碟小菜。

  一坐,便是一个晌午。

  来成都,如果不去茶馆坐一坐,就永远没有办法感受老成都人那种悠然自得的闲情雅致。

  说起成都茶馆,绝对绕不过人民公园里的鹤鸣茶社。

  人民公园里的茶馆其实不止一家,但一直以来,鹤鸣茶社都是风头最盛的一家。

  鹤鸣茶社的创始人姓龚,大邑人。上个世纪20年代初,他租了公园一块地皮,修建了一座亭式厅堂茶厅,取名叫“鹤鸣”。

  据说,“鹤鸣”二字的由来是因为大邑有座鹤鸣山。

  无论春夏秋冬,喝茶的茶客都络绎不绝,茶社内容纳着3000多个茶座,生意好的时候常常座无虚席。

  鹤鸣茶社里的茶,大多数都是川茶。名气大一点的“蒙顶黄芽”、“竹叶青”、“碧潭飘雪”,也都不会超过30块一杯。

  看似随意的喝茶,也是有讲究的,比方说泡茶一定要用老虎灶上铜壶烧开的茶水。

  堂倌熟练地招呼着大家去岸边的绝佳位置坐下,再一手拎着彩色的热水壶,一手托着一串茶具,游走在竹椅狭小的间隙中。

  利落地在客人前面一一摆好,冲好茶,然后又接着招呼下一桌。

  一个个灌满开水的暖水壶,已经取代了昔日铜壶的位置,出现在大家的茶桌上。

  “叮叮叮叮”,掏耳朵的师傅穿梭在茶客中间,轻轻一捻,手中那把长长的铁钳发出清脆的响声。

  每个茶馆都能采耳,一边喝茶一边享受掏耳朵,是老成都最传统的悠闲方式。

  相较于其他茶馆里采耳师如同散兵游勇一般,鹤鸣的采耳师那可是坚甲利兵,团队作战。

  他们穿着同样的制服,胸口都挂有同样的名牌,有着同样洋气的名字——“舒耳郎”。

  无论是“本地耳朵”还是“进口耳朵”,采耳师傅们都一视同仁。

鹤鸣茶社里的“舒耳郎”。图/微博@橘鸟817

  02

  成都人的半条命都是茶馆给的

  坐茶铺,是成都人最乐此不疲的生活方式。

  大部分成都男人起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泡茶馆,晚上在外面的最后一件事情还是泡茶馆。

  熟人在街头相遇,也招呼一声“去口子上茶铺吃茶去”。

  在成都的老茶馆里,你总能看到形形色色的茶客一边喝着茶,一边大声讨论着家长里短、乡间旧闻,唾沫星子满天飞。

  茶馆外则有许多做小生意的商贩,擦鞋的、掏耳朵的、卖零食小吃的……吆喝声不绝于耳。

图/小红书@小雪儿

  想要感受最市井气的老成都,那非要去一趟双流彭镇的观音阁茶馆不可了。

  一走进茶馆,仿佛走进了时光隧道:老虎灶,竹靠椅,大石缸,蜂窝煤,墙上的毛主席画像和标语,地上踩出的千脚泥,无不彰显着浓浓的年代感。

图/微博@茶小饼呀

  观音阁老茶馆建筑历史现无从考证,只知道老茶馆原址为观音庙,民国初期被用作茶铺,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当地人都叫它“观音阁”。

  与鹤鸣相比,彭镇老茶馆的年龄稍微年轻了些。但这不妨碍它从内到外都弥漫着一股市井生活气。

  清早4点开烧的老虎灶,漆黑的白铁壶,成堆的蜂窝煤,踩得坑坑洼洼的千脚泥,操着乡音的老头子,在一方天地里其乐融融。

  这是成都乡村茶馆最原始的模样。

  当地老人们的余生的大部分都在这里度过,如果哪一天突然没来,人们都会担心他的身体。 有的老人走了,家人在出殡那天还要来给他买碗茶,送上最后一程。

图/小红书@这是个密密

  彭镇茶馆究竟火爆到什么程度呢?明码标价:游客喝茶拍照10元。

  就连掺茶的小二都能指导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师如何拍照: “光圈太大了,光线不行,角度不行” 。

图/小红书@小雪儿

  摄影爱好者们也就不再藏着掖着,茶馆里的老人们面对镜头也渐渐习以为常,自顾自地摆着龙门阵、打着牌,偶尔还会配合摄影师摆出几个酷酷的造型。

图/微博@AMO原沫沫

  03

  没有茶馆,何来四川?

  川人好茶,不只是成都。

  以前,四川人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睡眼惺忪摸到茶馆,要一碗茶,两个指头沾一沾先润润眼角,一气喝下大半碗,才算完全醒来。

  喝罢早茶,话少的,买点热水回家给家里人洗漱,话多的,已经和陆陆续续进店的人摆起“龙门阵”(闲聊)来。

  在乐山大佛对面的太阳岛上有着一排茶摊,吹着凉风喝着茶,还能看看大佛,别提有多巴适了。图/《北京女子图鉴》

  据《成都通览》记载,清末成都街巷计516条,而茶馆就有454家,几乎每条街巷都有茶馆。

  1935年成都的《新新新闻》也曾报道过,成都共有茶馆599家,每天茶客达12万人之多,形成了一支不折不扣的“啖茶大军”,而当时全市人口还不到60万。

  即使在今天,四川的茶馆和茶客的数量依然很庞大。如果幸福可以量化成指数,那么四川人的幸福就是“茶馆指数”。

图/微博@雪阳木子李

  据统计,单是成都一市,就有近10000家茶馆。闹市有茶楼,江边有茶摊,公园有茶座,大学有茶园,处处有茶馆。

  尤其是老街老巷,走不到三五步,就会闪现一间茶馆来,几乎都是茶客满棚。

大慈茶园。图/小红书@吃不胖的尚恩桃

  那么多的茶馆,究竟是要弄撒子呢?

  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旧时,七十二行,行行都把茶馆当做结交聚会的好去处。

  总之,找工作,上茶馆。拉投资,上茶馆。谈买卖,还是上茶馆。

  袍哥时代的暗语。

  袍哥“义”字当头,不讲贫穷富贵,不讲地位高低,四海之内皆兄弟。

  军阀混战之际,老百姓遇到纠纷,爱跑去找茶馆的袍哥“吃讲茶”。

  茶馆会按人头上茶,先不收钱,等袍哥评完理,理亏的一方得付茶钱和给袍哥的礼钱。

  除了家庭,在四川茶馆恐怕就是人们唯一的寄身所在了。

  那些生活在狭小、简陋、阴暗房子里的人,还是会把茶馆作为他们待人接客的重要地方。

  那些刚和太太吵完架的男人们,一气之下也还是会到茶馆坐上半天,碰着几个朋友谈谈,心情也就恢复了。

  ——

  有人说,茶馆“味道变了”。

  早期茶馆的老虎灶和铜制的长嘴水壶这类茶具虽然还能在老茶馆里见到,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彩色的保温壶,放在各自的茶桌上,供顾客自行添水。

  如果运气好的话,也还能看到茶倌用长嘴水壶为客人添水,但那可能是因为对方付了额外的茶艺表演费用。

图/网络

  但一代代的耳濡目染,早已使喝茶深入四川人的血脉里。

  茶馆,就是他们的根,他们在这里安身立命,也在这忙里偷闲。

  作者:城君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华夏法治观察网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华夏法治观察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责任编辑:hh2020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