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夏法治观察网!

华夏法治观察网

深入发掘巴蜀文化的时代价值

  近年来,在巴蜀文化资源调查、“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以及相关智库建设等方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工作都可圈可点。本报记者近日就巴蜀文化研究的新进展及相关问题专访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向宝云。

   推动巴蜀文化研究迈向新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当前应如何深化巴蜀文化研究?

  向宝云:进一步加强巴蜀文化研究,对于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四川篇章的发展脉络、增强四川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当前,回应时代的呼唤,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加强巴蜀文化研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应特别注意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是持续推进巴蜀文化的探源研究,积极展开考古调查和发掘。特别是对巴蜀文化起源及其与中原早期文明互动关系问题,应组织力量重点突破,明确巴蜀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地位。值得关注的是,2019年底,广汉三星堆三号坑的发现为巴蜀文化探源研究提供了更多线索。

  二是要在巴蜀文化研究领域有意识地扶持一批冷门绝学,对一些事关文化传承的学科方向,要确保有人做、有传承。例如,2013年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了920余支汉代医简,是近年来轰动全国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对于这种可遇不可求的机遇,我们理应在课题安排、人才培养上予以重点扶持,尽快整理出一批可供学界使用的古代医学文献。再如,巴蜀符号至今未能破译,成为我们深入了解古蜀文明的一大障碍。我们需要在这一研究方向上持续投入人力物力,迎难而上,锲而不舍,力争有所突破。

  三是加强巴蜀文化现代化研究。首先,要深入发掘巴蜀文化的时代价值,准确把握巴蜀文化的根柢、内涵、文心与神韵,夯实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其次,探究巴蜀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缝对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我们要以四川地方史研究、巴蜀文学研究、民族文化研究以及巴蜀文化现代化研究等领域为重要抓手,积极构建巴蜀文化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推进四川历史名人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年来,随着“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不断深入推进,巴蜀文化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作为巴蜀文化研究重镇,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在这一工程中主要承担了哪些学术工作,取得了哪些新成果?

   向宝云:在推进“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的过程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要承担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首先是前期调研。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四川省委有关决策部署,深入挖掘、保护和利用四川历史名人这一独特优势资源,受四川省委宣传部委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成立了“四川历史名人文化资源调研”课题组。课题组成员于2016年12月中旬至2017年1月下旬前往全省21个市州开展“四川历史名人文化资源”实地调研。课题组调研报告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的具体实施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基础资料。

  其次是参与四川历史名人评选工作。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谭继和、段渝等巴蜀文化知名专家作为专家组成员全程参与了四川历史名人评选工作。我于2017年1月调任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直接分管历史名人工程工作,主持方案制定和前期评审工作。2017年7月,“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最终确定了大禹、李冰、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杨慎等10位首批四川历史名人。消息公布之后,社会反响良好,这得益于前期的扎实调研和后期的充分论证。

  最后是作为牵头单位创建首批四川历史名人文化研究中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是大禹研究中心、诸葛亮研究中心的牵头单位。这是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多年学术积累和持续资源投入的结果,也充分反映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在大禹和诸葛亮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

  进一步提升巴文化研究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报》:我们注意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近来与达州合作成立巴文化研究中心,请问该中心在推进巴蜀文化研究中如何发挥作用?

  向宝云:在巴蜀文化研究中,巴文化与蜀文化的研究并不均衡,蜀文化研究较为充分,而巴文化研究因多种原因相对薄弱。推动巴文化研究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2020年6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与达州市政府共同成立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巴文化研究中心,并与达州市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四川省巴文化研究。

  在巴蜀文化研究方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有着丰厚的学术资源和学术积累。早在2001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就成立了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中心依托历史研究所、文学与艺术研究所、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民族与宗教研究所,集中力量建设巴蜀文化重点学科,打造了一批高水平科研团队。中心自成立以来,在制定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规划、组织实施课题、协调研究工作、促进成果推广等方面成效显著,已成为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

  巴文化研究中心的定位就是要努力建成四川省乃至全国一流的巴文化研究基地。巴文化研究中心主要依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学术资源和科研优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正整合科研力量,优化资源配置,聚焦学术目标,大力加强巴文化研究,努力推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学术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当前,相关研究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开展,主要侧重巴文化研究学术史梳理、巴文化研究基础资料整理及巴文化基本问题研究。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有信心通过一系列专题研究,在5—10年内将四川省巴文化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您看来,巴蜀文化研究应如何助推成渝双城建设?

  向宝云: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经济和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两翼”,经济建设可以带动文化发展,文化建设也可以助推经济繁荣。

  上古时期,成都和重庆虽然分属蜀和巴,但从地缘、文化上来讲,它们自古以来都是一体的。四川和重庆的文化发展建设,可以从深厚的巴蜀文化中汲取许多养分。巴文化性刚,蜀文化性柔,刚柔并济,缺一不可。因此,巴文化和蜀文化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在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巴蜀文化积淀深厚,其中优秀的部分可以研究、继承和弘扬,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而从文化上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利用巴蜀文化资源,在城市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文旅融合发展方面做大文章。在城市文化建设中,成、渝可以充分吸收各自的历史文化资源,彰显巴蜀文化的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文化产业发展和文旅融合发展可以充分吸收相关历史文化资源,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的良性互动。

  记者 曾江 赵徐州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华夏法治观察网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华夏法治观察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责任编辑:hh2020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