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夏法治观察网!

华夏法治观察网

探索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也具有特殊的濒危性。数字化技术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种新的保护方式,从而让非遗的传承发展更加立体和多元。我国积极推动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传承与弘扬,并启动了非遗数字化保护试点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实践,在非遗数字化保护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重要成就。作为地方性知识,羌族有着丰富的口述传统和独特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关注和认真研究。

  数字化保护推动资料系统、全面地保存。随着时间推移、社会环境变迁以及非遗传承人相继去世,非遗项目的音响、视频留存显得尤为珍贵。非遗的传统保护方式存在不易保存、易损坏、耐久性差、传承不全面的问题,尤其在音乐类非遗项目传承过程中,大多数作品是以口传心授为主,不易传承,因此仅以文字和图片为主的文献保存难以完全保留音乐类非遗项目的特点。非遗数字化保护是指为防止非遗资料的流失,利用现有数字技术对非遗进行数字保存,尽可能地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可记录和仿真还原手段,实现对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

  数字化保护实现非遗资源的开放、共享。数字化保护方式可凭借技术建立非遗保护平台,并且成为全民共享的非遗资源。一方面,数字化保护技术让民众通过平台了解非遗传承的前世今生,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风采,激发民众的传承和保护共识。另一方面,数字化保护是“互联网+”与非遗保护的融合,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全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保护促进非遗的传播与交流。数字化的技术具有即时性、广泛性、互动性等特点,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传播。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非遗保护中去,一方面可以提供一种交流学习的方式,如在各个媒体平台展示,使人们更加了解并参与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另一方面为羌族的非遗的保护提供了新的策略与方法,开辟一种新的保护途径。

  数字化传播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使原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的受众,成为主动的生产者、使用者和消费者。目前,非遗数字化传播模式与形态的研究还未形成成熟的知识体系,也直接影响到了传播的速率与效率。因此,构建立体的非遗数字化传播体系,能够使优秀的中国非遗传统文化得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非遗传播数字化平台建设。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平台的兴起,非遗数字化成为影响年轻一代的必要途径。为顺应这一趋势,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相关部门建立了一系列推动非遗数字化传播的平台。开通了“记忆四川”网站,该非遗主题网站于2014年6月16日正式上线,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厅主管,四川新闻网 传媒集团、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该非遗主题网站依托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与保护工作,将文化创意,创新思,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和资源运用现代网络高科技手段,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提炼、复制并使之数字化,媒体化,使之成为拥有知识产权的内容以及具有大众文化服务特点的文化商品,让无形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保存。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充分体现非遗保护工作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重要性。在“网上展厅”专栏可以看到传统音乐项目“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羌族多声部民歌”、民俗项目“羌族瓦尔俄足节”“羌年”等羌族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介绍。“非遗纵横”专栏以非遗专家论点等研究为主,《以少数民族非遗为载体促进民族交融》等文章展现少数民族非遗的传承与传播,不仅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感,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其次,注册了“四川非遗”的公众号,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代表性传承人风采,发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动态,公布重要评选活动结果。在该公众号,主要有“省非遗馆”“非遗词典”“非遗融合”三个专栏,在“非遗词典”下属的“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都对羌族的代表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进行了全面介绍。该公众号自创立以来,共发布原创文章688篇,圈粉超10万人。

  引入新媒体为非遗保护与传播赋能。新媒介是指在新时期科技发展的背景下,以传统媒介为载体,以新时期科技为载体,进行资讯储存和传递的一种新型媒介。一方面,在新媒体的背景下,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像、语音、3D、VR等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完全地保持非遗的原貌,还可以将其艺术特征、制作过程及表现手法进行生动地展现,使人们能够更加生动、立体、全面地认识和认识到非遗的项目。另一方面,随着电脑、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微信,微博,抖音等大量的互联网通信平台也逐渐进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把非遗的保护同这种新型的媒介有机地融合起来,既能拓宽非遗的传播面,又能使非遗传承人能够及时地与大众进行在线交流,从而提高大众对非遗的认知,增强大众对非遗的理解,增强对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知。

  2009年,由中国非遗研究中心牵头,由佳能(中国)承办的羌族文物数字保护工程,经过多次现场考察和采集,已建立起羌族文物动态图像数据库、羌族文物静止图像数据库和羌族文物三维动态图像数据库。2008年7月,羌族文化数码馆开放,2011年7月,阿坝州藏族羌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正式成立,同年10月,北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落成,北川数字文化馆也于2016年正式开始上线。“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当下,我们正处于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时期,而文化的昌盛、繁荣正是它的标志。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华夏法治观察网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华夏法治观察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责任编辑:rj2022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