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夏法治观察网!

华夏法治观察网

丹尼尔·耶金:能源转型和新的能源地缘政治

  我再次承认,丹尼尔·耶金博士是我心目中的男神。毫无疑问,他是全球能源战略界的“殿堂级”人物。长期搞能源战略研究的,估计人人都知道丹尼尔·耶金博士。

  作为全球著名的石油问题专家,耶金博士是剑桥能源周(CERAWEEK)创始人、普利策奖获得者、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研究委员会成员、美国政府思想库布鲁金斯学会理事会成员,也是知名能源信息与咨询公司IHS Markit(埃信华迈)的副董事长。

  今年七月份的时候,就听说耶金博士出了本新书:《新版图:能源、气候与国家冲突》(The New Map:Energy, Climate, and the Clashof Nations),一直想一睹为快,遗憾一直没有看到。前几天,看到耶金博士作为“金牌主持人”,线上主持每年一度的“阿联酋ADNOC首席执行官圆桌会议”(ADNOC: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就在耶金博士的身后,很明显的位置放了他的这本新书。而且,11月14日,耶金博士在线上参加年度“财新峰会”时,其背后也放了这本书。

  顺便说一句,包括这本书在内,耶金博士一共写作出版了5本书。业界公认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依然是1990年出版的那本《石油风云》(The Prize:The Epic Quest for Oil, Money and Power),在国内的第二版译名是“石油大博弈”),凭借此书,耶金博士赢得普利策奖,也奠定了其“石油战略大师”的地位。2011年,企鹅出版社出版了耶金先生的《能源重塑世界》(The Quest:Energy, Security, and the Remakingof the Modern World),遗憾的是,该书的影响力和学术水平远远不如《石油风云》。现在,时刻八年之后,先生的又一力作顺利付梓。但愿先生的这本《新版图》能够再次打动全球能源界。

  前一阵子,看到IHS Markit公司出具的一份英文报告“Energy Transitions and the New Geopolitics of Energy”(能源转型和新的能源地缘政治)。据IHS Markit公司的朋友讲,此文实际上就是基于上述耶金博士的新书《新版图:能源、气候与国家冲突》以及发表于《华尔街日报》文章而整合形成的。

  读罢此报告,深受启发,深感能源行业的转型如此迅猛,深感转型之路曲折复杂。正琢磨着准备将此报告翻译成中文,没想到我的同事已经翻译好了并发给了我。

  感谢感动之余,借花献佛,将耶金博士的这篇雄文的译文全文向大家展现如下:

  两年前,一家能源领域的国际金融投资公司CEO考察硅谷后回到华盛顿。他想与人讨论的不是油价,也不是伊朗在中东的活动,而是他在加州看到的惊人一幕。他说“我简直不敢相信,到处都是特斯拉。”

  然而,特斯拉更惊人之处并不在销售量,因为特斯拉的销量并不足为奇,更惊人的是它的市值。2019年特斯拉汽车销量仅为36.8万,丰田、通用、福特、大众汽车销量共4200万,而特斯拉的市值比这几家市值的总和还大。

  这是否意味着能源转型马上到来?全球油气煤的需求将大幅减少?欧洲、加州等地政府不断推动能源转型,出台2035年后禁止销售内燃机等措施。

  这一转型将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影响,将扩大各国实力的变化与冲突,尤其是在中美之间,其结果,改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地球,两种制度,体现在技术、网络、金融和商务方面。

  为改变世界能源生产和利用的方式,现在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但很可能这一转变所需的时间和成本超过很多人的预计,也需要有更多的技术创新来支撑。对于美国来说,还面临油气行业相关的1000万人口就业的问题。

  当然,全球实力版图的变化过程几乎不会是一条直线,因为颠覆性事件时有发生,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其走向。我们没料到页岩革命会发生,也没料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或电动汽车的复兴,或太阳能成本的骤降,也没料到传染性极高的蝙蝠病毒造成了全球性的疫情和经济的黑暗时代,而这一黑暗时代现在变得昏黄不定。

  在新冠疫情危机发生之前,世界经济总量为87万亿美元,且发展情况良好,有望在五年内达到100万亿美元。但新冠疫情给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打击,它打乱了人们的生活,导致了种种悲剧,大量人失业,小微企业挣扎求存,公司经营面临严峻压力,部分国家更为贫困,很多人希望破灭,多国政府债台高筑无以复加,经济产出遭受巨大损失。

  世界经济的恢复需要两到三年时间,而经济总量达到100万亿美元可能需要十年之久,这还是建立在2021年夏季前疫苗和有效治疗方法能大规模应用的前提下。新冠疫情会改变人们的行为,起码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人们会避免聚集,这也将影响出行、社交活动,以及教育方式和公司经营的模式。

  在交通方面,人们可能会变得更倾向于使用私家车,而不是需要出行的时候才暂时使用其他交通方式(例如打车)。起码在未来几年,人们会尽量自己开车而不是坐飞机。人们对公共交通工具会持一种更为谨慎的态度。

  数字化技术带来了新的工作方式,让虚拟世界代替了现实世界,这也使得广义上的数字化进程驶入了快车道。人们不用再集中在办公室工作,可以在家远程经营公司,新闻编辑室几乎没人来上班报纸也能出版发行,通勤时间显著缩减,商务会议可以代之以数字化连线。

  即使封锁措施结束,这些影响还将持续很长时间。美国的航空客运量在911事件后过了三年才重回之前的水平,2008年经济危机后更是花了七年才得以恢复。创新的加速,尤其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自动化技术领域的发展将改变各种类型的工作。而行为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也势必改变石油所扮演的角色。

  一、气候变化和政治压力迟早会推动世界转向低碳能源

  关于能源未来的讨论已可以用“能源转型”这个词加以概括,尤其是195个国家已签署了2015年的巴黎协议,承诺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比工业化前水平高2摄氏度的范围以内,并尽最大努力将升幅进一步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

  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2050年或之后不久达到“净零排放”,这一目标已被欧盟、英国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所采纳。乔·拜登也承诺要让美国“走上一条不可逆转的净零排放道路”。2020年7月,他提出了“公平的清洁能源未来”愿景,这是一项耗资2万亿美元的气候计划,配备有“落实执行机制”,旨在于2035年前将发电领域的碳排放完全清零,并让整个美国经济从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在2019年美国能源总消费量中共计占比80%)转向太阳能和风能(目前共占比3.7%)以及其他技术,从而达成“不晚于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同时美国还将确定存在哪些“气候非法”国家。

  这一气候浪潮还在不断扩大。在欧盟,“调整边境税”,即根据碳排放征收关税,已被纳入政治议程,而在美国也越发如此。这种边境税的设计和实施很可能是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很多公司,包括部分油气和电力企业,也做出了“净零排放”的承诺,某些主要的养老基金已将“巴黎目标”和“气候风险”纳入了投资评价的ESG标准当中,银行正不断缩减对传统能源项目的信贷融资,一些汽车制造商也计划在本世纪30年代全面转向电动车生产。

  政府必然会利用其监管权力和惩罚措施推动这一冲刺进程,越来越多的地方计划在本世纪30年代禁止汽油车的销售,而汽车制造商如不能在新车生产过程中满足日益趋紧的排放目标,也将面临愈发严厉的惩罚措施。上述政策旨在降低轿车和轻型卡车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二者共计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1%。但各国政府也得考虑这些禁令对就业的影响以及开车人对电动汽车的接受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影响也将逐渐消弭。例如在美国,现有汽车的平均车龄已接近12年。

  2019年,电动汽车在汽车销售总量(轿车和轻型卡车)中仅占2.1%,但随着环保及气候政策的趋紧和车用电池成本的下降,这一数字必然会显著增长。在IHSMarkit的预测中,基准情景将是一种“对抗”的局面,即2050年电动汽车将在届时的20亿辆车中占比33%,在新车销售量中占比60%。在“自治”情景,即低碳经济转型速度更快的情况下,电动汽车将占车辆总数的51%,以及新车销售量的77%。

  在“自治”情景下,各地政府,尤其是在城市,会就气候变化持更强硬的立场,采取禁售汽油车等措施,同时工业界也会在降低电池成本方面取得更大进展。另外,“自治”情景下,新型出行方式,包括无人驾驶车辆和打车/拼车服务也会在交通生态系统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进一步提高电动汽车的使用度。同时,新冠疫情危机也可能改变政府、汽车制造商和消费者方面的因素,从而加速或减缓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历史证明,能源转型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第一次重大能源转型是从木柴到煤炭,其关键时刻是在1709年1月,一位名叫亚伯拉罕·达尔比的金属工匠发现了如何利用煤“提高炼铁效率”。但两个世纪之后,煤才取代木柴和废弃物成为世界第一大燃料。石油是1859年在宾夕法尼亚州西部发现的,但到了一个世纪之后的20世纪60年代,它才取代煤炭成为世界头号能源来源。

  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部署先进技术将对供应链造成巨大挑战,所需的供应链尚规模不足,抑或还未建立

  当然,推动当前能源转型的政府政策、资金、社会行动和尖端技术是之前的几个世纪所无法比拟的。但这些力量面对的是一个规模庞大且极其复杂的能源体系,它支撑着新冠疫情前体量可达87万亿美元的全球经济,而目前世界能源的84%仍来源于化石燃料。

  一大问题是资金,各国政府为了应对眼前的危机已负债累累,他们是否还有足够的资金以及资金使用的弹性?根据IHS Markit全球经济预测,今年世界GDP将缩水4.5%。假如明年年中疫苗能广泛应用,2021年全球GDP将增长4.4%,换言之2022世界经济才能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而如果疫苗的研发落地没有那么快,世界经济的复苏只会更加缓慢。经济创伤很可能是惨痛且影响深远的,最为突出的是大规模的失业潮和小微企业的经营困难,这些企业缺乏资金基础,也难以获得融资。

  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建立低碳未来所需的供应链。为了满足2050年净零排放的目标,我们需要以前所未有甚至难以想象的速度和规模部署现有或新兴技术,这对供应链造成了严峻的挑战,因为其发展所需的供应链尚规模不足,抑或还根本不存在。例如,要实现2050年的目标需要共计1.4万吉瓦的风力和太阳能发电能力,这是现有各类发电站装机容量总和的两倍之多。另外,从原材料的获取,运输,再到使用寿命到期后的弃置处理或回收利用,这些新型供应链还要接受政府和投资人的ESG评价,分析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社会环境影响。

  即便如此,气候变化和政治压力迟早会推动世界转向低碳的能源来源,而从现在开始思考这一转型将会如何影响未来的全球力量格局并不过早。

  三、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推动,中国的电动汽车保有量占全球总数的一半

  初步看来,中国将是未来能源转型中获益最多的国家。尽管中国拥有强大的石油产业,也是世界第五大石油生产国,但其自身产量远远不能满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能源需求。中国75%的石油供应来自进口,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

  很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将依赖进口原油视为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近几年,也有人将这一风险称为“马六甲困境”,指的就是途径新加坡进入南海的那条狭窄的海峡。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为中国带来巨大的战略利益。

  但能源转型的利好还不止如此,中国已在其所谓的“新能源”领域占据了全球领先地位。中国每年的新车销售量比美国还多,如果这些车辆都靠汽油驱动,就意味着要进口更多的石油和污染问题的恶化。正如中国前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所说,中国需要抓住“发展电动汽车的战略窗口期”,而这一点中国已经做到了。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推动,中国目前的电动汽车保有量是全球总数的一半。

  然而,这不仅仅是一个减少石油进口和城市污染的问题。对中国而言,要想在内燃机车上追赶国际大型汽车公司已为时太晚,但利用电动汽车实现跨越式发展可以让中国超越成熟的汽车制造商,在全球市场上取得领先地位。

  中国已经在电动汽车电池的必要成分锂方面占据了主导地位。虽然锂在许多国家都有开采,但中国站在整个供应链的顶端,拥有全球80%以上的电池制造能力。而世界在逐渐转向太阳能的过程中也将很大程度上依赖中国生产的商品。中国的太阳能制造企业在过去十年中大幅降低了太阳能成本,中国现在生产着全球近70%的太阳能电池板。

  如果中国有可能成为能源转型的大赢家,那么其北方邻国将面临风险。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说,“我从未把俄罗斯称作能源超级大国,但我们确实比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有更大的可能性。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从当前俄罗斯能源资源的巨大规模和丰富程度来看,这确实显而易见。它是世界三大石油生产国之一,是第二大天然气生产国,同时保持着世界最大天然气出口国的地位。

  地理位置、从苏联继承的超级大国遗产,以及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军事实力是俄罗斯大国复兴的重要因素。但同时,俄罗斯建立在石油和天然气基础上的能源实力是其全球影响力的关键,也是该国与中国关系日益密切的重要因素。这些资源使俄罗斯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然而,俄罗斯对石油和天然气出口收入的依赖也是一种战略风险。油气收入为俄罗斯提供了财政基础,正常情况下,这些收入占政府预算的40%至50%,占出口收入的55%至60%,约占GDP的30%。20年来,“俄罗斯需要改革,实现多元化,减少对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已成为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但目前来看仍是挑战。

  四、减少石油依赖、进行多元化投资,石油收入是至关重要的资金来源

  随着其他地区的资源开发,尤其是近年来美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外界对中东石油优势地位的关注已逐渐减弱。但石油仍然对该地区许多国家的经济地位至关重要,而能源转型将削弱这一地位。

  基于上述情况,再加之国内年轻人的就业需求,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推出了“2030年愿景”(Vision 2030)改革计划。“自上世纪70年代初以来,沙特便开始制定五年发展计划,”一位沙特官员表示。“这些计划目标一致,即多元化经济,发展私营经济,降低对石油的依存度。但我们并未完成这三个基本目标。”2030年愿景旨在实现上述目标,并在这一过程中建立一个主权财富基金,王储曾表示该基金将比“地球上最大的基金还大”,并在国外进行多元化投资。

  在任何情况下,对根植于石油收入的经济进行重塑都是一项挑战。在当前新冠大流行和全球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这一挑战更加艰巨。事实上,为减少对石油的依赖、进行多元化投资,石油收入都是至关重要的资金来源。

  阿布扎比已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石油出口国可以采取何种措施,以使其尽可能免受石油价格波动以及当前能源转型的影响。2007年,在石油转型的论调还远未被广泛接受的时候,阿布扎比就制定了《2030年经济展望》,以备不能依赖石油的时代到来。阿布扎比王储穆罕默德·本·扎耶德当时说道,“50年后,我们可能只剩最后一桶石油,当它被运往国外的时候,我们会伤心吗?我可以告诉你们,如果我们今天投资于正确的行业,我们到时候将欢庆。”二十年前,阿布扎比GDP几乎全部依赖石油,而现在,非石油收入已占到GDP的60%。尽管有这种面向未来的转变,但只要油气资源还有市场,海湾国家很可能仍会采取使油气价值最大化的战略。

  天然气现已成为能源转型过程中的关键燃料,以及国际石油公司和国家石油公司的战略核心。在美国,天然气发电在电力中的占比从2010年的20%增长至2020年的40%,煤炭发电则从40%降至20%。主要得益于天然气的利用,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回至1990年的水平,而GDP则较那时增长一倍。如果将2019年全球煤炭发电总量的1%替换为天然气发电,就能减少相当于1100万辆汽车一年的排放量。IHS Markit预计,LNG市场在未来20年将以年均3%的速度增长。

  世界各地对天然气的态度各不相同。印度正在建设一个6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系统,以扩大天然气在经济中的使用,替代引发室内空气污染的传统燃料。但在欧洲和北美,反对天然气的声音越来越多。这些论调认为天然气仍属化石燃料,会带来二氧化碳以及甲烷排放,天然气的使用与净零排放的目标相悖。尽管如此,近期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停电事件表明,不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需要天然气的协同。随着时间推移,新技术将改变天然气在燃料组合中的地位。商业可行的电网规模储能将降低对天然气的需求,而碳捕获、利用与封存则会扩大天然气的作用。这也凸显了能源转型的动态本质,它依靠技术的进步,也许并不会直线变化。

  五、完成2050年的净零排放目标需要突破和创新

  乔·拜登已明确表示,如当选,新政府将推动美国尽快重返巴黎协定,并在全球气候政策方面走在前列。科研和新能源技术开发对能源转型至关重要,而美国在这一方面已处于强势地位。

  无论是要实现2050年的净零排放目标,还是大规模减少大气中的碳含量,都需要化学、物理和材料科学的突破和创新,以及碳捕获、氢燃料、数字化、制造、人工智能、机器人、软件、数据分析等技术的进步。

  虽然拜登和特朗普在气候变化政策及相关监管方面态度迥异,但无论是谁赢得大选,美国都将继续保持在能源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美国的技术优势得益于其独特而富有活力的能源创新生态系统,涵盖能源部的17个国家级实验室、各个大学、研究机构以及无数公司和初创企业。再加上鼓励冒险精神的文化以及能够调动资本的金融体系。举个例子,如今美国国内超过60个先进核能项目由私营部门主导。在对未来技术发展至关重要的基础科学研究方面,本届美国政府能源部每年投入超过65亿美元,远多于其他国家。

  得益于过去十年的“页岩革命”,也就是所谓的压裂技术,美国现有资源基础已经发生了改变。这场革命在2008年是无法想象的,当时美国还是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其国内的油气行业也逐渐衰弱。

  在疫情暴发前,页岩革命使美国超过沙特和俄罗斯,一跃成为了世界第一大石油生产国。同时,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国之一以及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并将成为LNG的主要出口国之一。页岩革命带来了超过2000亿美元的新厂投资,减少了几千亿美元的贸易赤字,创造了数百万个工作岗位,并为联邦和州政府的财政收入做出了巨大贡献。

  鲜为人知的是,油气产量的快速增长使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的角色及其外交政策的灵活性有了新的发展。例如,美国对印度的油气出口是两国关系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一。随着未来几十年能源转型的展开,此前的页岩革命也为全球能源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的世界能源版图上航行,许多国家需要做出重大抉择。如果美国的“禁止水力压裂”运动越来越活跃,或者即使只是对油气开发施加新的重大限制,其结果将是美国产量的骤降,以及进口量的激增。

  疫情后经济复苏,全球油气消费将再次增长,而一旦美国供应缺失,全球供应将出现缺口,其他石油出口国将急于填补。这样一来,这些国家将成为能源转型中的意外受益者,至少在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将是如此。

  以上是IHS Markit报告的全部译文展现,实际上是耶金博士的观点和思考。作为“后浪”,清泉就不评论了,否则就狗尾续貂了。但期待业内同行的评论和真知灼见。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华夏法治观察网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华夏法治观察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责任编辑:hh2020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