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夏法治观察网!

华夏法治观察网

一季度经济大体检:GDP目标、降息降准、房价方向…七大指标预示未来

  4月17日,中国经济一季报揭晓。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深度扰动世界经济走势,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交出了一份怎样的“成绩单”?

  GDP、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调查失业率……这些纷繁复杂的经济数据背后的内涵是什么,体现出哪些态势?

  哪些不易被发现的先行指标,预示着中国经济的前进方向?

  一季度经济数据下降,未来目标如何设定,政策下一步发力点又在哪里?

  其实,有些答案我们能从最新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探知一二。

  这些数据值得关注

  GDP增速:有数据以来首次为负

  一季度中国GDP增速表现如何?

  从历史数据看,-6.8%的增速是一个罕见的情况:自1993年我国正式采纳GDP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指标以来,从未出现过增速为负的情况。即使是在1998年亚洲经济危机和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中国GDP季度增速也一直保持在6%以上的中高速水平。

  -6.8%,说明疫情对我国经济带来明显短期冲击,这种冲击甚至超过了多次国际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

  GDP总量:依然在20万亿以上高位

  虽然GDP增速为负,但GDP总量仍达206504亿元,连续12个季度处于20万亿元以上的高位。

  对比历史数据看,一季度的GDP总量虽然有所回落,但仅回落到2018年一季度的水平,未出现“断崖式下降”。这说明虽然受到疫情较大影响,但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盘”依然坚挺。

  工业增加值:迅速回到去年同期水平

  1-2月份我国国民经济各项数据都大幅度下探,但一季度GDP总量依旧坚挺,关键在于3月份经济运行明显好转。在各个分项指标中,反映生产端的工业增加值表现最为突出。

  虽然3月份规上工业增加值仍处于负增长区间,但距离“转正”仅一步之遥。-1.1%,意味着工业生产很快摆脱不利影响。在国内疫情刚刚取得控制,国际疫情前景仍不明朗的背景下,实现这一点相当不易。

  消费:社零增速降幅收窄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580亿元,同比下降19.0%。显示出疫情对消费的负面影响仍存。

  尽管3月消费同比仍然为负,但降幅收窄,亦说明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态势向好,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推进下,3月消费已经出现回暖迹象。

  固投:基建、制造业、房地产投资降幅收窄

  1-3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84145亿元,降幅比1-2月份收窄8.4个百分点,显示投资已出现改善。

  国家统计局5000万元以上的投资入库项目数据证实投资热情仍高——一季度是11477个,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44个。

  分领域来看,1-3月,制造业投资下降25.2%,降幅比1-2月收窄6.3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下降19.7%,降幅比1-2月份收窄10.6个百分点;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21963亿元,同比下降7.7%,降幅比1-2月份收窄8.6个百分点。

  CPI:环比负增长显示物价压力显著缓解

  3月物价数据也明显好于市场预期:CPI增速结束了连续两个月超过5%的局面。从环比来看,3月份CPI下降1.2%,更是自2019年7月份以来首次实现负增长。

  猪肉,牛肉、羊肉的价格在3月全部出现环比下降。上次3种畜肉价格环比涨幅全部为负,还要追溯到2018年4月。除肉类价格“齐降”外,3月时令菜上市量增加,物流运输成本下降,鲜菜价格下降12.2%。由于市场供应充足,鸡蛋、水产品和鲜果价格分别下降5.1%、3.5%和0.2%(以上数据均为环比)。

  进出口:民营企业抗风险能力强

  一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65742亿元,同比下降6.4%。其中,3月份进出口形势较1-2月份明显改善,主因外贸稳增长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前期因延期复工积压的出口订单陆续交付。3月份当月,我国外贸进出口2.45万亿元,同比下降0.8%。

  尽管疫情对进出口造成影响,但是民营企业呈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进出口降幅较小、比重提升。一季度,民营企业进出口2.78万亿元,下降2%,占我国外贸总值的42.4%,比去年同期提升1.9个百分点。

  从商品情况来看,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出口商品,铁矿砂、原油、煤等大宗商品和肉类等重点民生消费品进口较快增加。

  金融数据:货币、信用双扩张

  货币供应量方面,广义货币(M2)在1月、2月、3月的增速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高了0个、0.8个、1.5个百分点。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兼新闻发言人阮健弘解读称,央行灵活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加大对防控疫情的支持力度,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较多,推动了M2增速的大幅度回升。

  新增人民币贷款也高于去年同期水平。阮健弘指出,3月末各项贷款的增速在提升,增量在增加。从贷款结构看,一季度贷款投放,主要投放在支持实体经济的抗疫和复产复工上。

  七大指标读懂回升动能

  一季度,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影响,但不少先导指标却告诉我们中国经济所蕴含的内生动力依然强劲,二季度出现进一步回升将是大概率事件。

  PMI:生产和需求端均显示修复态势

  作为判断经济走势最重要的先导指标,3月PMI出现了大反转,仅隔一个月就重回50%的景气区间,并创下两年半来最高水平。

  3月份,无论是在生产端还是需求端,中国经济都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复苏态势:具体分析PMI 5个分项数据可以发现,生产指数表现最为突出,显示出近期生产恢复比较活跃。3月份生产指数为54.1%,比上月回升26.3个百分点,并创下2018年6月以来最高水平。

  在生产恢复的同时,下游需求也得到明显改善。新订单指数为52.0%,比上月回升22.7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有所回暖。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邹蕴涵分析,从3月PMI分项指数来看,大型企业的改善速度相对较快,各行业PMI普遍出现反弹,其中汽车、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反弹更为明显。可见,经济活动的有序恢复拉动了PMI的大幅回升,显示出中国经济迈出了重回正常发展区间的坚实一步。

  发用电量:复工复产加快电力需求释放

  发用电数据作为经济运行的“晴雨表”,显示出经济正逐步恢复。

  进入3月以来,我国发电量明显回升。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复工复产加快叠加3月份原煤生产由降转升,将利于火电发电量恢复。

  3月份,生产原煤3.4亿吨,增速由负转正。

  当前,用电需求正加速释放。1-3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15698亿千瓦时,同比下降6.5%,较1-2月降幅收窄了1.3个百分点。

  国家电网公司国调中心副总工王轶禹表示,去年,用电是在大年初一达到最低点后迅速反弹,是一个“V”字走势。但今年,初一后受疫情影响,没有反弹还持续走低,在3月27日后超过去年同期水平,走出了一个“U”字反转。

  贸易转顺差:3月出口超预期改善

  一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65742亿元,同比下降6.4%,贸易顺差983亿元。一季度贸易平衡由前2个月的逆差转为顺差,主因3月份出口超预期改善。

  浙商宏观李超认为,3月以来国内进入“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的防疫后期,疫情扰动下降,企业复工复产有序进行,供给能力的回升成为出口数据走高的主要原因。

  不过,由于疫情海外扩散,外需将受到影响,外需压力将在接下来有所体现。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指出,出口依赖度较高的企业和行业,如果长期没有现金流,将会影响到它们的生产。疫情海外持续的时间越久,积累的问题越严重。海外需求减弱后,除了直接影响到出口外,还会通过收入和利润渠道,拖累消费和制造业投资,增加就业压力。出口转内销拉低消费品价格,劳动力从可贸易部门向服务业转移,也会拖累服务价格,加剧通缩压力。

  新经济:多指标率先“飘红”

  新经济对经济驱动作用加强,也是一季度数据体现的一个趋势。在传统产业受到疫情冲击的同时,不少新经济运行指标逆势上涨。随着疫情在国内有效控制,它们的表现继续“飘红”已无太大悬念,未来将继续成为驱动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

  在生产端,1-2月,17个主要工业行业增加值全部同比下降。进入3月,已经有6个行业的增加值重回正增长区间,最先实现复苏。

  而在这7个行业中,医药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属于与新经济关系密切的高端产业。

  另一个反映生产端的重要数据——主要产品产量方面,与新经济有关的产品依然表现出色:3月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增速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与新经济相关的消费方式表现也不俗:1-2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1.5%,创下有数据以来的新高。而到了3月,该指标继续扩大,显示出消费方式的变革已成为一种趋势,并非是因疫情影响造成的短暂现象。

  毛盛勇也指出,尽管疫情比较严重,但是产业没有受到大的影响,特别是以新产业、新产品和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新动能还逆势增长。

  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分析称,在抗击疫情背景下,中国数字经济再次展现出了强大竞争力。一季度在线办公、在线会议、在线教育、新零售等在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运转发挥了巨大作用。后疫情时代将极大催生数字经济的繁荣发展,新基建、新经济就是中国的未来。

  地产:多项指标走出低谷

  3月房地产多项数据出现回升。

  复工复产加快,房地产开发投资数据走出低谷,房屋新开工面积出现回升。1-3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21963亿元,降幅比1-2月份收窄8.6个百分点。房地产销售方面,1-3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降幅比1-2月份收窄13.6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降幅比1-2月份收窄11.2个百分点。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3月份开始,全国房地产企业开复工情况总体不错,到了3月底基本上9成企业都恢复了房地产开发投资,这也使得3月份开发投资数据开始拉升。

  李奇霖认为,房地产今年将继续是支撑经济的终端需求,但不会出现全局性放松,“房住不炒”的调控基调不会变。

  就业:周平均工作时间重回正常水平

  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在2月上升至6.2%的最高位之后快速回落,意味着疫情对就业影响的最严峻时刻已经过去。

  更应值得注意的是,3月份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4.8小时,比上月增加4.6小时。说明员工到岗和工作状况已经逐步恢复正常,这对于接下来的稳就业来说是一个好消息。

  中信证券诸建芳团队称,目前来看,就业在当前经济中较为突出,预计一揽子宏观对冲政策会加快落地,打出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组合拳。

  信贷: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

  企业新增中长期贷款代表的是企业在复工复产后对资金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示未来经济的发展走向。

  企业中长期贷款在1月、2月、3月分别增加了16611.62亿、4156.96 亿、9669.78亿。可以看到,3月份增速上扬趋势十分明显。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3月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幅度较大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监管鼓励引导银行优化信贷结构,以此来增加企业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另一方面,进入3月后,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宏观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投资领域的一些重点项目开工,增加了对中长期贷款融资的需求。

  在温彬看来,企业中长期贷款的增长反映了实体经济中投资对经济带动作用在增强。从未来看,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和回升,有助于稳定经济增长,对消费也有带动作用。

  解码经济六大焦点话题

  受疫情影响,我国的经济面临严峻考验,今年GDP还要不要定具体目标,适不适合买房、财政赤字率会不会突破3%的安全线……随着一季度经济数据的问世,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找到答案。其实,有些答案,在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已经有所提示。

  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再次召开会议。除了提出近期工作目标外,此次会议还首次提出“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明确具体方向。

  焦点一:2020年中国GDP目标将怎么定?

  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国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对于全年的经济形势,国家统计局给出的判断是,二季度会明显好于一季度,下半年应该会比上半年更好。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世界各国和经济体2020年的GDP增长率做出的最新预测,中国为1.2%。

  对于2020年中国GDP增长目标的设定,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是否设定GDP数字目标成为了争议的焦点。

  国泰君安证券认为,疫情传播很快,全球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叠加一季度我国经济停摆,此时再设定数字目标意义不大。因此,预计2020年不再设GDP数字目标。

  与此同时,包括兴业证券,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骏等均提出不设定具体数字的观点。

  但是,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全年目标不宜取消,设为3%能兼顾积极性与真实性。一方面,3%目标能够给予地方和部门充分的信号,继续加快复工复产。另一方面,防止弄虚作假,保护复工复产真实性。

  焦点二:海外疫情给中国企业带来什么样的机遇?

  海外疫情蔓延给中国出口贸易带来较大影响,但是,也给中国很多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020年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展现出巨大韧性,复工复产正在逐步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应对疫情催生并推动了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

  天风证券认为,从经济和产业的角度来看,疫情是中国全产业链优势的一次体现。中国率先战胜疫情并恢复生产的关键原因之一是医疗器械产业链在疫情期间快速恢复并扩大产能。对于企业来说,生产组织效率和品牌力是最好的免疫力。对于产业来说,产业链的完备性是应对疫情最好的免疫力。因此对于从1到N的中国产业来说,由于欧洲日韩企业的供应链、物流和开工受到疫情影响,疫情对于中国企业扩大全球市场份额是一次促进。

  同时,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团队认为,全球疫情将造成海外需求和供应的不确定性。但由于我国已基本控制疫情,在国际抗疫中,我国将获得更多机遇,包括降低国际产业链从中国转移的压力、满足增加的抗疫物资需求等。全球疫情为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和对抗逆全球化提供了机会。

  此外,记者注意到,海外疫情给中国企业“走出去”、争抢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比如:有口罩生产等医疗物资企业,通过此次海外疫情对医疗物质的需求,在谋划建立稳定的海外销售渠道;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在加快研发、提升品质、囤积货源,等待海外疫情逐步控制后,快速填补市场的需求。

  焦点三:房地产价格是否会快速上涨?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孔鹏在解读3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统计数据时指出, 3月份,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因疫情积压的住房需求呈现出逐步释放的势头,70个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价格出现微涨,但总体较为稳定。

  3月份,初步测算,一、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均出现了同比上涨,但是,除了一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外,其他数据相对于上月的涨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今年房地产价格会怎么走呢?

  今年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再次强调,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今年上半年的房价会偏弱一点的,不会那么强势的,部分微涨和结构有些关系,比如高端房产入市。但是,下半年,疫情过后,市场价格会起来。

  严跃进称,从买房角度来讲,还是可以积极入市,包括最近的商业银行贷款比较宽松。

  同时,近日,经济学家马光远也表示,2020年房地产基本面的变化是,一线城市包括北上广深,将告别调整重回上涨,当然这种上涨跟过去暴涨不可相提并论,房价出现抬头的现象是正常的。

  焦点四:财政赤字率是否会突破3%的安全线?

  今年1-3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16.1%,财政政策进一步扩张势在必行,但是,需要兼顾好财政赤字率。

  财政赤字意味着政府"花"的钱超过了"挣"的钱。财政赤字与GDP的比率就是赤字率,这既是财政扩张力度的指标,也是衡量财政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

  今年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真正发挥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主要国家均以《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赤字标准作为参考:赤字率不超过3%,负债率不超过60%即是所谓的“国际安全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赤字率始终保持在3%以下,其中,只2016年和2017年预算赤字率达到3%的水平,今年财政赤字率是否会再次触及3%的安全线呢?

  对此,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中心主任石英华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受疫情影响,1季度经济增速大幅下。1-2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9.9%。全年看财政收入增速也将处于低位,但是支出方面,即使大幅压缩非必要的、非急需的支出,有很多必保的支出是需要安排的,收支矛盾更为尖锐,赤字率将适度提高。

  焦点五:2020年已经三次降准,两次下调MLF利率。未来,降准降息还有可能吗?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仍然较为充足,未来降准降息过程将会持续。

  3月之后,欧美疫情急剧蔓延,我国出口面临严峻挑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相应加大。这是4月降准降息加码的主要原因。王青表示:“当前欧美疫情似已见顶,但二季度仍将处于多发期,而且拉美、南亚和非洲疫情还有进一步升级风险,下半年全球疫情能否如期消退也存在不确定性。这样来看,二季度国内GDP反弹幅度将受到制约,全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需求随之上升。”

  从M2增速和人民币贷款增速来看,3月M2增速为10.10%,刷新2017年3月以来的新高;3月人民币信贷余额增速达到12.7%,较上月加快0.6个百分点。

  “作为央行控制宏观杠杆率的一个主要手段,M2增速基本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但在疫情特殊时期,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必然加大,货币供应量也会随之上升,这是近期M2增速逐步走高背后的主要动力。”王青预计,年内M2增速还有小幅上行趋势。事实上,在年度GDP增速恢复5%-6%的潜在增长水平之前,M2增速都有可能持续处于略高于名义GDP增速的状态。

  在温彬看来:“下一阶段,人民币贷款速度总体可能会相对稳定,但总量会进一步扩大。3月房地产当月投资出现正增长;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进展以及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基建项目的开工,企业中长期贷款需求仍然旺盛。居民消费方面,随着对消费的支持,消费贷款和按揭贷款的需求也会显现。因此,信贷还会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对实体经济、企业部门、消费部门,以及对扩大投资、消费都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王青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当前我国政策利率远高于零利率水平,此前两年金融严监管有效改善了金融稳定性水平,也为央行进一步降准提供了空间。不过就今年整体而言,降息力度仍会低于2008年和2015年(分别降息216和125个基点),这意味着下一步货币政策会继续坚守不搞大水漫灌立场——在即将出台的以积极有为财政政策为主的一揽子宏观政策中,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将主要起到配合保障作用。

  王青判断:“4月之后MLF利率或还有30个基点左右的下调空间,这将带动企业贷款利率更大幅度下行;普遍降准还将实施1到2次,降准幅度有望达到1至1.5个百分点。”

  焦点六:经济发展还有哪些新动能可挖?

  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指出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一时间,“新基建”成为热词。在新的形势下,新基建也被社会普遍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基地研究员何自力指出,专家预计,2020年是5G基站大规模建设期,预计将部署超过60万个5G基站,年底有望实现全国所有地级市覆盖5G网络。在此基础上加快5G商用步伐,加上与垂直行业的融合发展,将会有效推动产业升级。此外,用数字技术、智能技术改造传统基础设施,不但会带动投资规模的扩大,而且会更好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将“新基建”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将有助于克服疫情带来的短期冲击,增强经济韧性、释放发展潜力。

  同时,长江商学院大企业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锦认为,疫情后,由于出口和消费的恢复需要一段时间,要推动经济恢复到正常轨道,需狠抓以“新基建”为代表的领域,进而通过需求端的率先复苏,带动生产端走出困局。

  华鑫策略研究组组长严凯文预测,包括新基建对于未来的整体对投资领域的带动作用也是非常明显。估计未来五年可能要超过7万亿规模,未来两年的复合增速也要保持在30%以上。直接或间接带动的话,拉动投资更大,很可能会成为中国经济未来的新动能。

  记者手记 | 中国经济依然潜力十足

  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出现了1993年以来GDP增速最低记录。不过,在看似不那么喜人的数字背后,中国经济依然潜藏着迅速复苏的内生动力。

  GDP总量仍居世界前列,PMI、发电量等多个先导指标出现反转,新增就业人数处于百万量级……尽管疫情严峻,但不少重要指标都说明了经济仍有强劲韧性,可以应对前所未见的冲击。

  在不久前IMF发布的预测报告中,中国成为少数在2021年保持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看多中国”,依然是有识之士的共同选择。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华夏法治观察网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华夏法治观察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责任编辑:hh2020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