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早在2017年,上海动物园建成并投入使用了全新的动物饲料配送中心。这个建筑面积748平方米的动物饲料配送中心,满足了动物饲料从采购入库储藏到加工,再到配发的全部功能,其中新建干料储存的杂粮库92平方米;冷库6个,分别贮存水果和各种需要冷藏的饲料,以及肉类、鱼类饲料。
不仅是特殊情况需要“存粮”,每年冬季和春节假期期间,上海动物园都会日常存储一部分动物饲料来应对物流运力降低和原料紧缺而造成的风险。
配料间中贴满了各种动物的饲料单,每日工作人员会根据不同品种的饲料称重后分别装入相应的饲料集装箱,然后运送到不同的动物岗位。
封控期间,上海动物园执行食物配送的司机,是一名绿化工人,刚刚到上海动物园工作不久,原本园内的司机因为封控无法到岗,绿化工人就走进了驾驶室,扛下了配送食物的工作。
动物园其实就像一个小的社区,封控时社区需要将物资送到每一户居民手中,动物园也是如此,饲养员最终会将一袋袋的食物送达每一户动物。动物园的优势在于,不用思考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图/上海动物园
上海动物园正是以充足的准备和冷静的应对,在一个月来顺利保障了动物园的正常运行。
将风险控制纳入日常
除了是上海动物园的园长,裴恩乐也是中国动物园协会的副会长,在他看来,在全球疫情暴发的情况下,各国动物园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
与完全依靠投资人和门票收入的部分国外动物园相比,国内动物园在财政方面会相对轻松一些,尤其是和商业性的野生动物园、水族馆相比,部分公益性的城市动物园可以享受全额政府财政拨款,收支两条线的模式让部分动物园不会因游客量降低而减少动物福利或是饮食标准。
但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各地政府对于动物园的扶持力度并不相同,甚至有些省市曾经视动物园为财政拖累,造成了部分动物园无论是馆舍建设、动物福利以及基本的饲养,乃至动物健康都出现了问题,这样的动物园显然是无法承受更多意外带来的风险。
“即便如此,仍需要将风险控制纳入日常工作,当面对的最坏结果并不是损失多少财产,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时,所有的准备都是有价值的。”裴恩乐说。
不仅如此,在封闭期间,动物园也并不是简单地保证动物吃好喝好就可以的。可以利用游客无法游览的时间,进行笼舍调整,丰容升级,以及繁殖保育等工作。
图/上海动物园
封闭的这些日子里,上海动物园的动物们的生活并未因疫情发生太多的变化,由于闭园,部分动物的活动范围和时间变长了。长臂猿展区内的五种长臂猿比较活泼,此前有不少游客选择清早来动物园听长臂猿“唱歌”。长臂猿天性中的好奇使然,见到游客后会比较兴奋,这一个月中虽然没有游客,但长臂猿们的“歌声”仍会在清晨响起。
狒狒则一如既往地完成着种群社会化的更迭,短短一个月中,一直在进行“王位”的斗争,动物园还没有解封,新的狒狒王已经“登基”了。
在野外,豚鹿身上痒的时候会用牢固且粗糙的树木、岩石、土堆等来蹭痒。上海动物园的豚鹿展区中安置了一个蹭痒毛刷。毛刷内部有一个转轴,豚鹿靠近时,毛刷可以随着豚鹿晃动而晃动。因豚鹿生性害羞胆小,有大量游客在时很少接近毛刷,闭园给了它们充足的蹭痒条件。
在这一个月的封控期间,上海动物园升级了小熊猫的展区,考虑到蓑羽鹤的迁徙地与小熊猫野外生境有一定重合,且蓑羽鹤是鹤类中体型最小的,攻击性相对较小,为和小熊猫和谐共居提供了可能性,动物园将蓑羽鹤和小熊猫进行了混养尝试,已经初见成效。
图/上海动物园
繁殖相关工作也同样重要,例如为鸟类安装巢窝、修剪树枝干草以提供巢材、添加营养剂等等,这些都要根据动物的不同繁殖阶段,按照节点来进行。上海封控的这段时间内,上海动物园中部分鸟类顺利产卵孵化。
这些工作都是利用闭园这段时间来完成的,虽然闭园会带来门票收入的损失,但是对于部分园内动物来说,也是很好的休整调养阶段,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调配好已有的资源,动物园甚至可以通过疫情收获除防疫以外更多的经验。
除此之外,上海动物园还将园内的电动观光车借给了所在地长宁区程家街道,用于支援大型居民区的移动采样工作。“我们能做的不多,但是我们会尽全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
图/上海动物园
“上海是个国际化大都市,社会文明程度很高,如果因为疫情,动物园中的动物没有东西吃,没有人照顾死掉了,我觉得我作为园长是一件特别丢人的事。”裴恩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