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夏法治观察网!

华夏法治观察网

纪晓岚的真实面目远比电视剧恶心一百倍

  《铁齿铜牙纪晓岚》风靡全国,电视剧表现纪晓岚机智幽默的同时,也表现了纪晓岚是个刚正不阿的好官员。然而实际上,纪晓岚的为官生涯有不小的污点,说他是好官实在勉强。

  这事还要从乾隆三十三年一桩震动朝野的大案-两淮盐引案说起。这一年,一个叫尤拔世贪官被任命为两淮盐运使,他知道这个官职是个美差,“钱途”非常光明,于是上任之初就开始敲诈下辖的盐商,谁知道盐商们拒不配合。想到前几任盐运使个个都捞得盆满钵满,而自己却啥都没捞着,尤拔世把心一横,打算将这伙人连锅端。

  尤拔世给乾隆皇帝上了一份奏折,内容是自己要与前任盐运使普福进行工作交接,然而奏折中有意无意提到了一笔钱,说的普福任上有一笔预提盐引的收入请户部查收。精明的乾隆皇帝马上发现,这笔预提盐引的钱款历来没有听两淮盐政的官员汇报过,而户部也从来没有收到过这笔钱。再查之下,又发现,这笔银子从乾隆十一年就开始征收,二十多年过去,据估算下来应该有上千万两银子下落不明。

乾隆也卖萌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盐引。中国古代盐是国家专卖的,从宋朝开始,国家实行盐引制度,仅控制盐的批发环节,生产和销售由民间自行解决,盐商贩卖的盐只能从政府盐业机构购买。盐商从政府购买盐引,一份盐引可领取一定数量的盐进行销售。政府通过盐引这种方式有效的对盐业收取税款。因此盐引既像是特许经营证,又像是完税证明。

  乾隆年间,一份盐引约一两银子,而根据尤拔世奏折,预提盐引每份是三两银子,而乾隆皇帝对预提盐引这个东西闻所未闻。追查之下才知道,原来在乾隆初年,全国人口激增,因此盐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但是政府每年固定发放的盐引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盐商们强烈要求政府增加盐引数量。对此,两淮盐政官员发明了预提盐引,即预先使用本属于第二年的盐引份额,而预提盐引一张三两,为普通盐引的三倍。

光绪年间盐引

  按说这种政策可以大大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但是这笔钱却从来没有进入户部的府库内,盐商们从来不缴纳预提盐引的费用,而是花钱打点两淮盐政的各级官员,从而使原本应该进入国库的银两都进入了各级贪官的腰包,而盐商也花费了较低的代价而获得了盐引,从而大发横财。

  预提盐引案爆出,由于涉及金额巨大,而且涉案官员很多,因此震动了整个官场。本来纪晓岚与这个案件毫无瓜葛,然而他有个亲家叫卢见曾,纪晓岚把女儿嫁给了卢见曾的孙子,而这个卢见曾曾经在乾隆元年和乾隆十九年两次出任两淮盐运使。

纪晓岚画像

  这个卢见曾与纪晓岚一样,在文学上造诣非凡,精研易经,精通金石篆刻,然而在为官方面却相当不怎么样,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贪官。早在乾隆五年,卢见曾就因为贪污一千六百两银子被流放。而两次担任两淮盐运使让卢见曾深深卷入了预提盐引案。

  乾隆皇帝刚开始办案时,为避免打草惊蛇,并没有大张旗鼓。然而,在皇帝准备查抄卢见曾家前,纪晓岚预先得知消息,于是他给亲家卢见曾发去一封信,只有一个空的信封,用盐粒封口,信封内装着几片茶叶。

  等到卢见曾被抄家时,办案的官员惊讶的发现卢见曾家里财物不多,没有拿到他贪污的具体证据。再三审问之下,卢见曾招认是亲家纪晓岚通风报信,于是他事先转移了赃款。原来纪晓岚给卢见曾的信大有深意,卢见曾猜出是“查(茶)盐亏空”的意思。

  卢见曾被判绞监候,最终死在狱中。而纪晓岚也因为通风报信包庇亲家而被判处流放新疆。

  纪晓岚其实就是文人,为官方面确实算不上有多好,亲戚有难伸把手也算人之常情,作为一个弄臣来说,你还能指望他做的多好呢。对,纪晓岚在乾隆眼里就是个弄臣,他曾经为内阁学士尹壮图求情,被乾隆当面辱骂:“我谓汝尚能雕虫,且与秘翰一职。于我,优倡也。天下事岂汝之能言者!”看见了吗,纪晓岚在乾隆眼里与妓女和戏子是一样的。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华夏法治观察网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华夏法治观察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责任编辑:飞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