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夏法治观察网!

华夏法治观察网

广州日报:临期食品,如何化浪费为消费

  以两成价格买到原价过百元的进口儿童牛奶;市场上70元一袋的日本麦片,50元买两袋;欧洲进口红酒5折出售……近日,在一些电商平台和超市,部分进口食品因为临近保质期,被卖出了“白菜价”,让消费者大呼划算。

  临期食品怎么处理,一直是困扰商家和企业的难题。过去,往往只有对新鲜度要求较高的食品才会打折甩卖。但现在,很多保质期相对较长的食品也“走”上了临期食品的货架。这些产品之所以“自降身价”,并不一定是因为质量打了折扣。就拿临期食品中的“爆款”——进口食品来说,其高昂的价格本就让人望而却步,很多有购买意愿的消费者也只是抱着尝鲜的心态,这就意味着,商品本身的需求弹性较大。一旦生产日期看起来有点久远,消费者的购买热情就会受到很大影响。若是商家不做出价格调整,这类食品常常难逃因过期而被销毁的宿命。于商家而言,这意味着成本增加;于社会而言,则意味着资源浪费。

  因此,商家根据商品属性,对临期食品价格稍作调整,为销量带来可观的提升,确实是一种减少浪费、减轻商家库存负担的好举措。甚至有人还发现了潜在的巨大商机,开起了连锁进口折扣店,专门做临期食品这门生意。但商家在抓住商机的同时,也别忘了守好食品安全的底线。

  食以安为先。要规避临期食品在销售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商家必须更仔细地做好商品更新和区分标识。首先,临期食品在售卖前,应向消费者做出醒目提示并确保单独出售。其次,一些地方已经针对不同类别食品,设立“食品保质期临界”的六级标准,划出明确的时间期限,相关商家要按照相关部门制定的标准,认真执行。最后,商家还得严格把好质量关。笔者就曾在临期食品的货架上看到过期食品。所以,商家只有及时做好临期商品更新,杜绝翻新销售过期食品等越线行为,临期食品才能取得消费者的信任,这门生意才能走得长远。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用户注册发布,仅代表作者或来源网站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不代表华夏法治观察网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网站无关。华夏法治观察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读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因作品内容侵权需删除与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尽快通过本网的邮箱或电话联系。
责任编辑:rong2018
相关阅读: